
中國三峽品牌隸屬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,發源地在北京市,創立于1993年,主營行業農業化工、基礎化工、電力。
1993年9月27日,經國務院批準,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正式成立,2009年9月27日更名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;2017年12月28日完成公司重組,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為國有獨資企業,名稱改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三峽集團或集團)。三峽集團戰略定位為:積極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、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,深入融入長江經濟帶,長江保護發揮骨干作用,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,促進清潔能源產業升級創新發展,促進企業深化改革,加快建設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跨國清潔能源集團。三峽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水電工程建設與管理、電力生產、國際投資與工程承包、風電與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、水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、相關專業技術咨詢服務等。經過20多年的持續高質量發展。
截至2017年底,三峽集團可控裝機規模超過7000萬千瓦,已建、在建、權益總裝機規模達到1.24億千瓦。
三峽集團負責三峽工程的建設和運營。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于2009年如期完成,三峽升船工程于2016年9月成功投入試運行。目前,三峽工程已連續8年實現175米試驗蓄水目標,防洪、航運、發電、補水等巨大綜合效益,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,確保流域防洪安全、航運安全、供水安全、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自2003年蓄水運行以來,三峽水庫已實施44次攔洪,兩次攔洪超過7萬次m3/s長江中下游人民民生產生活提供了強大的安全屏障。多年來,三峽船閘的貨運量已達到11億噸,其中5年已超過1億噸,是2003年三峽蓄水前河段年貨運量1800萬噸的6倍,極大地促進了沿江航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。三峽電站歷年發電超過1.1萬億千瓦時,相當于節約原煤消耗約5.9億噸,減排二氧化碳約11.8億噸,減排二氧化硫約1180萬噸,其中2014年發電988億千瓦時。截至2017年汛期,三峽水庫在枯水期(12月至次年4月)累計補水2205億立方米,有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緊張局面。
三峽集團還積極開發風電、太陽能等新能源業務,努力以新能源業務為集團第二主營業務。截至2017年底,三峽集團國內新能源業務覆蓋31個省、市、自治區,投產建裝機規模超過1000萬千瓦,其中海上風電投產、在建、擬建項目達到200萬千瓦,儲備優質海上風電資源超過1300萬千瓦。
三峽集團緊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,加快走出去步伐,努力打造中國水電產業鏈走出去升級版。截至2017年底,三峽集團海外投資承包業務覆蓋歐洲、美洲、非洲、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,海外投資630多億元,海外資產1100多億元,海外可控裝機規模近1700萬千瓦。
三峽集團堅持為國家負責、造福人民、尊重生命、敬畏自然、務實、開拓創新、開放包容、雙贏合作、誠信、誠信奉獻新時代三峽集團精神,認真貫徹建設電站、推動經濟、改善環境、造福眾多移民政策,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。在充分發揮流域梯級樞紐防洪減災、水資源保護、節能減排等生態效益的同時,保護、節能減排等生態效益,努力實現清潔能源開發的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。同時,三峽集團還積極參與扶貧、定點扶貧、對口支持、企業建設、新疆西藏等社會福利活動,不斷促進水電發展和移民穩定致富、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,努力使公司改革發展成果造福更多人民。
2010年,三峽集團成立董事會,規范董事會制度。2012年,國務院派駐監事會進駐三峽集團。在內部組織方面,目前,三峽集團設有辦公廳(黨組辦公室)、戰略規劃部(董事會、監事會辦公室、海上風電辦公室)、規劃開發部、資產財務部、人力資源部、科技管理部(總部辦公室)、環境保護部、質量安全部、企業管理部、法律事務部、市場營銷部、審計部、黨和群眾工作部(工會工作部、直屬黨委辦公室)、紀檢監察部(黨組紀檢組辦公室、檢查領導小組辦公室)、宣傳品牌部、國際事務部、信息中心、招標采購管理中心等18個職能部門;流域樞紐運行管理局(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)、移民工作局2個特殊機構;集團公司發展研究所、集團公司黨校、集團公司大學、集團公司審計中心等4個直屬機構;綜合能源分公司、福建分公司、西藏分公司、重慶分公司、廣東分公司等5個分公司;全資控股子公司20個;其中控股上市公司2家。







